阿百腊民族文化传习馆

文化传承 历史积淀

项目介绍 Project Introduction

项目位置:南省洱市芒景上寨
业主单位:普洱市景迈山投资开发管理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2973.26㎡
竣工时间:2023-09
项目类型:木構建築 
返回项目案例
图片

Part01.

历史传承 文化保护



项目位于云南省阿百腊景迈山,地处遗产区芒景上寨。景迈山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世界茶源”之一。这里居住着布朗族的后人。


景迈山在世界遗产品牌的神圣加持、前人智慧在古寨传承的延续、灵魂人物的默默守护,共同铸就了这片被誉为世界级生态文明乌托邦的宝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藏着自然的奇迹,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在这里,世界遗产的光辉辉映古刹,古寨的岁月悠长,灵魂守护者的智慧沉淀,与时代的关注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文明画卷,激励着世人对自然与人类共生共荣的向往与追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公元1世纪左右,布朗族的先民们开始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山区繁衍生息。这里地势崎岖,森林茂密,造就了布朗族的建筑特色传统的布朗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屋顶覆盖茅草或瓦片。传统布朗族房屋一般分为三层,下层是圈养家禽、家畜的地方,中层是生活区,上层则是储藏粮食的地方。这种建筑风格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也体现了布朗族的生活方式和智慧。


图片

图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布朗族的后人现在仍然生活在这里,他们是一群文化的守护者,他们深深扎根于本土,是灵魂的守护者,也是质朴村民的象征。在这片土地上,普洱继承人南康先生与当地村民紧密合作,将民俗文化以无比珍视和热爱的心态来呵护、传承和发展。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深厚的情感,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了下来,让其继续在时光中绽放,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片

图源©张雪纯/摄影

图片

图源©谢军/摄影


Part02.

建筑新生 文化先导



由于本项目为改造项目,考虑到对布朗族生活习性的延续以及对景迈山环境的保护及建设成本的节省,故继续采用布朗族传统建筑材料,木构材料。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还符合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木结构建筑在木构设计方面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使得木结构建筑成为了一种极具潜力和魅力的建筑形式。木材可以根据需要塑形,从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和结构。也可以很好地融合自然元素。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其纹理、色泽和质感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元素,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氛围。


图片
图片


景迈山属于湿热山地地区且地形复杂,湿热山地地区常常面临潮湿和高温的气候问题。木结构建筑能够有效地保持室内通风,降低湿度,从而改善居住环境。木材本身具有吸湿和释放湿气的能力,有助于调节室内湿度,避免过度潮湿。山地地区地形复杂,起伏不定。木构轻质和灵活,更容易适应地形的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地基处理的工作量,降低建筑成本。木构材料在建筑中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和可持续性,不仅适应环境,还提供了舒适、环保的居住体验。


木结构建筑能够与景迈山的自然风貌相协调,营造出与周边环境融合的建筑景观。同时,采用木构建筑有助于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体现了现代建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追求。结构建筑采用可再生资源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木材的保温性能较好,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图片
图片


建筑群中保留了部分原始建筑,这些建筑被视作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时光的沉淀与回忆的轮廓。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同时,其余部分则与原有建筑特色相融合,进行了更新的设计。


这种结合原有建筑特色的更新设计,不仅延续了建筑的历史渊源,更是在现代审美与功能需求的双重考量下,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和意义。通过这样的创新设计,建筑群呈现出了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展示了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完美交融。


图片

图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Part03.

因地制宜 历久弥新



这座木构建筑坐落于8.5级抗震区的坡地地震频发木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因为木材本身具有轻质、韧性好的特点,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少建筑物的损坏程度。木构建筑在设计上更加灵活,能够适应不同坡度和地形条件,使得建筑更加符合坡地地形的特点,减少土地开发和改造的成本。经过结构计算,底部相应采用了相对粗大的柱子落在山坡上,以增加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且相比混凝土或钢结构更轻,能够减少对地基的压力,降低基础工程的费用,并且对于坡地地形更易于施工和搬运。展现出了木结构建筑的完美特质还表现出了对地震安全的高度重视和专业设计的成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场地起伏跌宕,高差超过20米,如层层叠叠的艺术画卷,挑战着运输与人工施工的极限。蜿蜒曲折的山路仿若通往未知的另一世界,每一步都伴随着对挑战的勇气和对艺术的执着。在这片险峻的地域里,人们必须超越自我,与自然共舞,方能征服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每一次的运输,每一次的施工都如同一场壮丽的艺术表演,展现着人类智慧与勇气的传奇。


图片

图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图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木材天生具还有自然的美感,能够与自然环境融合,更符合坡地地区的生态氛围,增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感。


图片
图片


本次改造对整体进行梳理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着重强调了地形上的局部特点,以突出其独特魅力。通过结合建筑空间和地形,精心设计了点状和带状的布局,以营造出更具层次感和景观效果的环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04.

生于自然 融于自然



借助空间叙事的巧妙手法,对重点空间进行了精心优化,打造出令人心驰神往的场景。功能动线被精心设计,使人们能够流畅而自然地穿行其中,体验到空间的流动之美。同时,突出了典型的生活场景,将民俗生活有机地融入到各个空间的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不仅令人倍感亲切,更将人们带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之中,使空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这种细腻的空间叙事,赋予了建筑以灵魂,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富有情感共鸣的生活场所。


图片
图片


同时,合理划分观景通道和景观区域,使人们能够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感受到自然与建筑的融合之美。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场地的整体品质,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和宜人的环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阿百腊的新生并非止步于建筑的改造,而是生态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领航之举。在这里,每一次的改造都是对景迈山生态文明的一次继承和传扬,是历史与现代的精致融合,是生命力与智慧的共同舞台。阿百腊之于景迈山,不仅是建筑的改变,更是文明的演进,是对生态环境的呵护,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里的每一次更新都如同一场生态文明的盛宴,引领着世人向着生态与文明的更高境界迈进,成为生活与自然共荣的典范。


图片
图片
图片


和谐植入,实现自然和空间的互相渗透。适当增加构筑物,如室外露台、休闲区域,更好地体验自然之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05.

在地元素 细节打磨



在木材运用上,项目选用了铁杉木,并且摒弃了传统的刷涂化学涂料的方式,采用了深度碳化的手段进行物理防腐处理。这一决策既是对传统工艺的突破,也是对环境友好型材料的选择。铁杉木的质地温润而坚韧,经过深度碳化处理后更增添了其耐久性和抗腐蚀性,为建筑赋予了更为持久的生命力。这种创新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对自然材料的尊重和利用,也展现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实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项目结合在地文化,筛选建筑、民俗、器具、装饰等,在设计中融合表达,或直接转化为装饰,移除现状中和文化定位不兼容的元素。


以就地取材为理念,主要运用本土植物打造生态艺术的修整。通过采用本地材料再造传统,巧妙地综合运用在地资源和传统手法,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外立面装饰采用了藤编和棕编等传统修饰手法,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郁的本土氛围。屋顶选用当地特色材料缅瓦,不仅延续了传统,更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融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展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和呵护,为建筑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和韵味。


图片

图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适量搭配高端材质画龙点睛,提升品质。新材质与传统和谐统合,以当地自然元素为主,如布朗族的一芽两叶+山花和屋面的石斛。局部点缀现代产品,合理搭配。同时体现品质,满足功能需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06.

施工现场



在普通的项目建造中,施工进度往往受到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多雨的地区,施工条件更为严苛。然而,木结构建筑的施工过程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游刃有余,保持高效的施工进度,独树一帜。


项目在当地的雨季施工,在短短的六个月内完成建造。这不仅体现了木结构建筑的施工优势,也展示了其卓越的工程管理和高效的组织能力。这种速度和效率,不仅在传统建筑行业中难以实现,甚至在一些高科技的建筑项目中都难以达到。这充分证明了木结构建筑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木构充满了期待。


结构的高度,需要精细的测量和精准的计算。每一个坡度的变化,每一个地点的独特特性,都会对高度的计算产生独特的影响。本项目屋架有多种高度,应用较多的数据在140,184和235。木构设计师们,运用最精密的仪器,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最终得出了这些高度。这样的木结构,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艺术价值,让人叹为观止。


图片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

|阿百腊民族文化传习馆

地理位置

|云南省洱市芒景上寨

项目业主

|普洱市景迈山投资开发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功能

|民族文化传习馆

建筑面积

|2973.26㎡

建筑/室内设计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木结构深化及建造

|上海隽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木构深化团队

|陈劲湧、曹满、陈文娟、莫炳康

工程负责人

|李晓斌、罗爱军、费安军

景观设计

|普洱城投

开工时间

|2023.3.10

竣工时间 

|2023.9.28

项目摄影

|PrismImage


 END 

相关案例

Relevant cases 返回项目案例